生物多样性保护Biodiversity Protection
北控水务坚持推行项目全生命周期生态保护,研发有助于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产品及技术,并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我们积极响应《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3-2030年)》等国家号召,严格遵循《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条例,制定《北控水务集团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办法》1等内部管理制度,持续优化集团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体系。集团海外运营地亦严格履行当地生物多样性保护要求,塑造负责任的中企形象。
我们以TNFD2建议的治理、策略、风险与影响管理、指标与目标为框架,健全生物多样性治理架构、评估潜在风险、梳理行动方向,持续提升集团生物多样性管理水平。
董事会是北控水务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识别及判定重大ESG事宜,并对ESG目标、政策及架构提出建议。同时,董事会负责全面把控本集团的整体策略,并监督管理层的工作。集团于董事会层面设立可持续发展委员会监督具体ESG事宜的执行与推进,并向董事会汇报ESG管理执行情况及成效,亦负责厘定重大ESG事宜,评估因气候变化而面临的风险和机遇,检讨及监察环境目标的达成情况,并评估本公司的ESG表现对利益相关方的影响。
为确保ESG管理实践的落实,我们设立由各业务和职能部门组成的ESG工作小组,协调推动ESG具体项目执行落地,并定期向管理层和董事会汇报,保障ESG工作的顺利开展和ESG风险防控的有效性。
同时,我们在董事会、可持续发展委员会、ESG工作小组中融入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相关管理与监督职能,完善生物多样性治理体系。
北控水务参考TNFD建议的LEAP3方法,识别、评估与优先管理在自身运营活动中重要的自然相关依赖、影响、风险和机遇。在此基础上,我们遵循“避免、减少、再生、恢复、转型”的分级行动策略,在项目全生命周期中以系统性方法缓解生物多样性影响。
定位
我们使用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工具4、生物多样性综合评估工具5对集团重要运营地6的生态敏感性开展优先评估。我们分别评估了10km和50km区域范围内,周边具有保护区7、关键生物多样性区域8的运营地,并将10公里区域范围内存在保护区或关键生物多样性区域的运营地作为具有高生态敏感性的运营地,定期识别并监测其周边的IUCN濒危等级9、RCB濒危等级10的物种情况,关注潜在风险并积极部署风险防范与应对措施。
表1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估结果
生态敏感区评估指标 | 数量 |
具有高生态敏感性的运营地数量 | 29 |
• 10km内有保护区的运营地数量 | 16 |
• 10km内有关键生物多样性区域的运营地数量 | 20 |
50km内有保护区的运营地数量 | 38 |
50km内有关键生物多样性区域的运营地数量 | 91 |
表2 濒危物种识别结果
生态敏感区评估指标 | 数量 |
具有高生态敏感性的运营地10km内的濒危物种总数量 | 59 |
• IUCN极危、濒危、易危的物种数量 | 34 |
• RCB极危、濒危、易危的物种数量 | 30 |
评价
我们使用ENCORE11识别并评估了污水、供水、固废业务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依赖和影响程度,并结合集团业务实际情况梳理评价结果。基于重要性评价结果,我们将优先关注重要性评价等级为“极高”的依赖因素和影响因素,为集团开展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管理、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行动方案奠定基础。
表3 生物多样性依赖因素重要性评价结果

表4 生物多样性影响因素重要性评价结果

*评价等级图例:

为切实实现集团生态环保目标,实现环保项目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我们加强生物多样性相关风险与机遇分析,并从“避免、减少、再生、恢复、转型”方面采取全面的应对行动。
评估
基于依赖和影响因素评价结果,我们评估了对公司造成潜在影响的生物多样性风险与机遇,并梳理了针对性的应对措施,以期有效管理相关风险和机遇。
表5 生物多样性风险影响及应对措施
风险 | 风险影响 | 应对措施 | |
物理风险 | 降雨模式 | 降雨模式调节指植被和森林在次大陆尺度上通过蒸散发维持降雨模式的生态系统贡献。森林和其他植被将水分循环回大气中,从而产生降雨。大陆内陆地区的降雨完全依赖于这种循环。 供水服务的水源有赖于生态系统对降雨模式的调节,以确保取水水源的可获取性。水源短缺将影响供水业务的稳定性,增加供水压力及运营成本。 |
供水业务方面: • 依据项目实际地理情况,对干旱地区的供水项目加强水质监测频率,重点关注水位降低可能引发的水质恶化问题; • 通过积极推动和配合当地政府建设备用水源及应急水源的方式,致力于从源头上减轻干旱导致的水量影响; • 争取与水源管理单位达成协议,在干旱情况下优先保障供水取水; • 与周边其他供水单位的供水管网联通,在自身区域供水不足时,实现互相补充,保障供水安全; • 建立水源低水位应急取水的方案; • 加强自用水和漏损率管理,节约水资源。 |
固体废物修复 | 固废修复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微生物、藻类、植物和动物的作用,将有机或无机物质转化为无害形态的生态贡献。 若生态系统丧失将有机/无机物质转化为无害形态的能力,会导致污染物无法被生态系统有效去除,导致原水水质恶化,进而增加供水业务的工艺成本投入。 |
供水业务方面: • 重视对应急情况的处理,每月监控水质异常情况,对潜在风险项目制定水质提升或应急处理方案,保障稳定的高质量水供给。 • 持续优化内部管理制度与标准,建立水质内控值和告警机制,更新修订《原水水质分级预警标准》和《水质异常指标控制指引》,针对浑浊度、色度、pH值等原水水质指标,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划定Ⅰ~Ⅳ的不同原水水质预警等级,并为各水厂提供各类原水水质条件的处理工艺指导,同时完善应急处理标准化流程和应对方案,严格保障本集团供水厂出水水质。 • 积极探索和应用深度处理工艺,并于多个项目开展水质提升专项工作,旨在最大程度消除原水水质风险、持续提升供水水质。 |
|
水净化 | 水净化服务是生态系统对恢复和维持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状况的贡献,通过生态系统组成部分分解或去除营养物质和其他污染物,减轻污染物对人类使用或健康的有害影响。 供水业务依赖于生态系统的水净化能力,以维持或改善原水的质量,从而减少所需的人工水处理成本。 | ||
排污 | 不适当的处理程序或不当的污水处理方法可能导致有毒污染物(如重金属和化学品)、营养物质(例如,硝酸盐和磷酸盐)释放到土壤和水体中,造成污染。 | 污水业务方面: • 不断优化考核实施细则,强调对进水管理与出水水质的相关要求,污水处理厂的出水水质均经过内部、政府部门、政府部门委托的第三方检测机构的监测、检测和评估。2024年,北控水务下属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标率100%。 • 建立星级运营企业评价体系,以高标准的运营分级评价体系和严格的管理措施开展验收评价工作,协助水厂持续提升运营表现,稳定出水水质表现。2024年,北控水务下属水厂全部完成星级运营评价考核和验收工作,34.4%水厂达到三星及以上标准,高星水厂占比逐步增加。 • 推动集团数字化战略部署,持续深化标准化、智慧化水厂建设,以实现水厂运营提质增效。 • 针对污水厂面临的突发进水冲击、无规律的进水波动等情况,建立进水冲击应急管理机制和进水冲击长效管理机制,夯实内外部应急响应能力、联动政府部门和上游企业支持,有效提升污水厂运营稳定性,保障出水水质。 |
|
转型风险 | 政策 | 生态环境部发布《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规划(2023-2030年)》,明确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部署、优先领域和优先行动,为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指引。若不及时响应政策变化,可能会面临潜在合规风险。 | 污水、供水、固废业务方面: • 密切关注政策导向与变化,定期进行法律法规的检索,开展相关法律法规的员工培训宣贯,并积极参与相关行业协会的研讨。 • 积极开展运营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将保护措施融入项目全周期,避免合规风险。 |
声誉 | 投资者、监管部门及客户等利益相关方对企业的生物多样性表现愈发关注,若项目运营存在严重负面生态影响,将引发舆情事件,可能导致客户信任下降、品牌声誉受损等风险。 | 污水、供水、固废业务方面: • 因地制宜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提升项目生态环保附加价值; • 主动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信息披露,并通过开放运营地参观、线上科普视频等科普宣传途径提升集团环境治理透明度,展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成果。 |
表6 生物多样性机遇影响及应对措施
机遇 | 机遇影响 | 应对措施 |
政策 | 随着国家和政府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视增强,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公司在生态保护、生态修复项目中将承担关键角色。 | 污水、供水、固废业务方面: • 密切关注国家和地方关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法规及行业标准,及时调整项目规划,确保符合政策要求,同时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 |
声誉 | 企业通过积极保护生物多样性,可塑造“绿色负责任”品牌形象,提升品牌认可度。 | 污水、供水、固废业务方面: • 拓宽生物多样性相关信息沟通和传播渠道,积极展示相关工作进展与成果。 |
应对
针对风险与机遇评估结果,我们以“避免、减少、再生、恢复、转型”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方向,在项目运营中贯彻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制定覆盖项目全生命周期的针对性保护措施。
表7 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方向及保护措施
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方向 | 保护措施 |
避免 | • 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我们针对所有项目地开展生态基底调研及环境影响评价,重点考虑生物多样性保护相关因素,以期从源头避免项目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 在项目建设阶段对光污染、噪音污染、环境污染等对场地周边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因素的行为进行重点防控。 |
减少 | • 在项目建设阶段,开展定期监测,严格执行环境监理制度,建立环境管理档案,详细记录环境监测数据、异常数据处理过程及结果;采用更加有利于保护项目地生态环境的材料、器具与设备; • 利用智慧水务系统实时监测运营期间的生物指标变化,及时发现风险并进行紧急响应;重点监测并管控项目运营范围内划定的生态涵养、保育区域; • 开展排水工程改造,提高管网收集率,削减无组织排放到自然水体的污染物量; • 对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进行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与资源化处理,降低土壤与水体污染风险,从源头减轻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 |
再生 | • 在水体周边的滨岸带种植植物,提升植被覆盖,为岸边生物提供栖息地; • 构建水生生物生态系统,快速恢复河道生态稳定性,提升生物多样性水平及观赏价值; • 研发并应用以人工湿地为代表的多项绿色基础设施产品技术,将污水处理与生态保护结合,创新绿色低碳污水处理工艺。 |
恢复 | • 在项目规划设计阶段,优先保护本地特色物种及其生态环境,并制定专项保护与修复方案; • 实行恢复性措施,如营造有利于食物链上的动物或者植物生存的环境,丰富小范围的生物多样性; • 开展生态补水项目,将污水处理厂高品质的出水回补自然水体,保证水体生态需水量; • 加强产学研合作,研发水体生态原位修复技术,并应用于工程实践。 |
转型 | • 针对员工开展生物多样性宣传教育,同时积极向外部利益相关方传达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念、进展和成效,倡导绿色环保与生物保护,提高各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号召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守护绿色家园; • 开展生物多样性专项研究,与国家部门、专业机构开展合作,促进行业和企业专项发展; • 为提升水厂的运营质量和效率,建立星级运营企业评价体系,从过程管理、运营质量、经营结果、人员能力和数字化运营能力五个维度对企业进行综合评定。我们将能耗情况、污泥安全处置、水质达标情况、生态环保公益活动举办情况等指标纳入星级考核指标,并与员工绩效考核挂钩,以引导员工提升生态保护意识、驱动各水厂采取生态保护措施。 |
“减少”“再生”“恢复”“转型”行动:稻香湖地下再生水厂
北京稻香湖水厂毗邻翠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其地处的海淀北部地区是北京市“西山-永定河”生态廊道的重要节点,作为海淀“北部生态科技绿心”,是引领北部地区城市与生态空间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地带。水厂的生态补水与景观绿化工程,与周边翠湖湿地公园、温泉公园形成“点-线-面”结合的生态网络。同时,水厂的生态实践为海淀北部生态科技新区建设提供了环境支撑,改善了区域投资与居住环境,间接推动了绿色产业集聚与城市品质提升,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协同统一。
水厂采用“全地下处理+地上公园”模式,地面建成2万平方米生态公园,绿化覆盖率达80%以上,较传统水厂显著提升区域植被覆盖度。项目总占地仅4.66公顷,较同等规模传统地上水厂土地节约率超70%,减少对周边耕地、绿地的占用,为区域生态留白提供空间,间接降低城市建设用地对自然生态的挤压。此外,水厂通过地下封闭处理、多级生物除臭、噪声控制等技术,彻底解决传统水厂“异味扰民、噪声污染”问题。水厂打造200平方米水科技展厅,开展“生态开放日”等科普活动,年均接待参观交流超800人次,有效传递水资源循环利用、生态保护理念,实现休闲空间与科普载体的双重价值。
水厂将处理后的高品质再生水作为生态补水核心水源,为南沙河流域构建了“污水收集-净化处理-再生利用-生态修复”的完整水循环链条。2024年稻香湖再生水厂向南沙河补水超2,000万吨,南沙河受纳水厂出水后,水质从劣V类提升至稳定IV类12,解决了南沙河“季节性断流、水体黑臭”问题,促进了河道水体流动与交换,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南沙河经补水修复后,成为连接各生态斑块的“绿色纽带”,促进了动植物基因交流与种群扩散,提升了区域生态系统的连通性与完整性。
1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V 类标准要求。
“减少”“恢复”“再生”行动:余杭塘河水环境治理项目
作为杭州城西重要的历史河道,余杭塘河曾因工业化、城市化及人为活动影响,水质与生态功能均遭受严重损害。为改善余杭塘河水环境质量并恢复生态系统功能,北控水务系统性实施了南片水系综合整治工程,将水体污染控制与恢复生态功能深度结合,成功重建水陆协同的生态系统,显著增强区域生态韧性。
项目覆盖22条河道、24.76平方公里流域,通过新建大型调蓄管道、安装智能分流井、设置河道物理拦截的排水工程改造,形成了“末端拦截+智能分流+大型调蓄”的系统性方案,从源头上大幅削减了污染物进入水体的总量,并解决了雨污混流带来的溢流污染难题。同时,项目进行了系统性水生态修复,种植了芦苇、菖蒲等挺水植物和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并科学投放水生植物,重建健康的“水下森林”与食物链,构建“菌-藻-蚌”生物链同化净化系统,使水质得到净化。此外,项目开展滨岸带生态化修复,采用乔木、灌木、旱生和湿生草本植物进行多层次、阶梯式搭配,构建水陆交错带的生命走廊,复合植物群落结构极大地提升了滨岸带的生物多样性,为昆虫、两栖类、鸟类等生物提供了栖息地。目前,水体生态监测记录到浮游植物66种、浮游动物29种及底栖动物5种,形成稳定水生食物链;华鳈、细鳞斜颌鲴等指示性鱼类的出现印证水质根本改善;修复区更吸引51种鸟类栖息,彰显陆生生物多样性提升。
“恢复”行动:萧太后河水环境治理项目
萧太后河位于北京市东南部地区,是连接中心城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重要的河流纽带,其中口子村-马营村段为2017年通州区53条黑臭河道之一。北控水务自2015年7月起开始实施萧太后河景观提升及生态修复工程,如今,河道水生态面貌已焕然一新。为破解萧太后河再生水补给下水质不佳、生态系统脆弱的难题,北控水务通过构建六级自稳定生态结构13,创新实施网状能量流与物质流调控技术14,快速形成具备自我维持能力的稳定生态系统,成功恢复河道健康生态功能。目前监测显示青鳉、鳑鲏等水质指示物种成为优势种群,观测到大鵟、隼、短耳鸮等顶级猛禽栖息。修复后的河道不仅成为副中心文化旅游门户景观,其生物群落更自然扩散至萧太后河下游和凉水河上游,辐射带动流域生物多样性水平的提升。
13 指通过人工设计和引导,在河道生态系统中恢复或重建六个关键的营养级和生物功能群落,从而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健全、能够自我维持的稳定生态系统。这六个相互依存、功能各异的生物群落层次包括沉水植物群落、近水植物群落、浮游生物群落、底栖生物群落、淡水鱼类群落、近水动物群落。
14 一种基于食物网和生态动力学原理的主动管理技术。核心在于,通过人工构建“六级生态结构”,推动高效的能量(通过食物链传递)流动和物质(如碳、氮、磷)循环,从而快速稳定生态系统,并最大化其净化功能。
“减少”“再生”行动:清泉河人工湿地项目
山东聊城清泉河人工湿地项目采用水平潜流+表面流湿地的组合工艺,主要用于冠县污水处理厂尾水的深度净化处理,出水排入清泉河。湿地设计日处理中水8万吨,出水达到地表水IV类水质标准,且80%以上天数达到地表水Ⅲ类,每年可削减COD84吨,氨氮14.6吨。
湿地的建设运行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清泉河水质,还为冠县营造了灵动的湿地生态景观,湿地已成为市民生活不可或缺的近自然亲水休闲地。湿地建设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形成开阔水域5万平方米,种植各类水生植物及乔灌木植物10万平方米,香蒲、菖蒲、梭鱼草、水葱、黄花鸢尾、美人蕉、千屈菜、荷花等湿地植物竞相绽放,直接扩大了生物可利用的栖息地范围。自湿地建成后,累计观测记录到鸟类30余种,相较于建设前区域记录增加了80%。冬季观测到雁鸭类水鸟单次最大数量超过100余只,鱼类种类从近乎为零恢复到8种,两栖爬行动物发现3种。
“恢复”行动:大庆市龙凤湿地生态补水项目
大庆市龙凤湿地是我国最大的城区湿地,对调节区域气候、减洪防涝、调节雨水径流、降解污染物、美化城区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由于地处缺水城市,龙凤湿地面临着地下水位下降,降雨补给不足等问题。位于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内的大庆市东城区第二污水处理厂聚焦市政污水处理和改良A2O+深度处理等处理工艺,出水水质达到国家一级A标准,年减排污水3,600万吨,每日约提供生态补水10.2万立方米,极大改善了湿地周边的生态环境,鸟类种群数量逐年增长。
“减少”“转型”行动:宜兴市城市污水处理厂
武宜运河是太湖流域上游骨干河道,北接京杭运河与长江,南接滆湖与太湖,兼具供水、排涝和航运的功能,其河流水质状况对流入太湖的水质有直接的影响。由于两岸污染物排放问题,导致武宜运河河道沿程水质均不能达到水功能区的要求,成为制约太湖流域水环境质量提升的关键节点。
宜兴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受纳水体是武宜运河。该厂通过持续精进运行管理与工艺调控,在出水稳定达标的前提下,进一步优化出水水质,全年总磷削减量超140吨,总氮削减量超1,300吨,为太湖流域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宜兴市城市污水处理厂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多次举办校园及社会群体参观学习项目活动,大力发挥生态文明教育的教学作用。2023年,宜兴市城市污水处理厂被授予无锡市二级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称号。
“减少”行动:青岛即墨污泥处理处置中心
青岛市即墨区是国家环保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文明城市。随着即墨区的快速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污泥处理与处置问题日益凸显,如污泥处置量日益增加、缺少环境友好的填埋设施、无法实现无害化再利用,污泥恶臭导致的环境及社会问题时有发生。
北控水务通过从产泥端到出路端的统筹分析与系统规划,以碳渣出路研究为起点,制定了处理规模300t/d(含水率80%)、采用“深度脱水+干化+碳化+烟气净化+建材利用”的污泥碳化工艺路线。北控水务自主研发的碳化技术具有五大特点:
• 采用中高温热解碳化工艺,热解过程中不产生焦油,热解气燃烧温度大于850℃,污染物分解彻底,助力系统运行稳定可靠;
• 污泥减量85%以上,终产物含水率≤1%,污泥中重金属固化,氮磷钾等营养物保留在污泥碳中,满足土地利用和建材利用要求,有利于污泥资源化利用;
• 碳化热解过程产生的可燃气燃烧循环利用,减少能源消耗,一部分有机碳封存在碳渣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助力推动“双碳”目标实现;
• 烟气排放满足国家《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5-2014)及山东省地方标准,排放量仅相当于污泥焚烧的30-40%左右;
• 热解过程无氧,从源头消除了二噁英产生的条件,车间内污泥全封闭管理,污泥臭气协同燃烧净化,有效避免污染,成为环境友好型污泥处理处置项目。
同时,为避免运输过程中的二次污染,项目采用原位处理污水处理厂产生的污泥。由于现场空间条件十分有限,我们充分发挥自有的“泥水协同”技术优势,通过对污水厂原有污泥脱水机房改造,把污泥处置分割成多个模块分布在污水厂原有构筑物之中,在高效完成污泥处理处置的同时,紧凑集约利用土地,释放城市环境容量。
北控水务制定了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并定期追踪生物多样性保护进展及成果,牵引和保障各项保护行动的有效落实。
生物多样性保护目标 |
• 在项目开发与运营活动中确保栖息地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平衡,通过生态修复等措施达成生物多样性零净损失。 • 在项目开发与运营活动中与价值链合作伙伴(包括供应商、承包商)共同协作,实现零净毁林目标。 |
指标 | 2024年 | 单位 |
集团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重大事故 | 0 | 件 |
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的新改扩建项目比例 | 100 | % |
北控水务下属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达标率 | 100 | % |
COD削减总量 | 1,117,822 | 吨 |
氨氮削减总量 | 143,590 | 吨 |
总磷削减总量 | 19,711 | 吨 |
悬浮物削减总量 | 859,752 | 吨 |
污染物削减总量 | 2,140,875 | 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