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 | 生態文明建設開新局 環境產業謀新突破 2021-06-11


2021年六五環境日國家主場活動“堅定不移走高質量發展之路”論壇近日在西寧召開。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表示,“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是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的內在要求和有力實踐,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基礎支撐和關鍵保障,是衡量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標誌和顯著特征,是創造高品質生活的迫切需要和重要體現。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引導下,我國生態環境治理取得長足發展。2020年,我國在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保工作的同時,助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圓滿完成藍天、碧水、淨土三大汙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2021年,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國家著力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我國環境產業迎來蓬勃發展的重要機遇期。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生態環境部此前發布的《2020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20年全國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
從國家生態環境質量監測網監測結果看,“十三五”期間,我國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是迄今為止生態環境質量改善成效最大、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最好的五年,全國各地環境普遍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綠色底色和質量底色。
此外,疫情期間,各地積極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保工作,堅持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不斷強化重點地區醫療廢物、醫療廢水處理處置等相關環境監控和服務措施,全國醫療廢物處置能力增長近30%。
我國“十四五”規劃進一步聚焦生態文明建設及環境治理。作為“十四五”開局之年,2021年,我國環境產業將繼續迎來蓬勃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國家著力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麵對新的發展時期,環保行業將從原來的汙染防治,發展到更多體現生態產品價值及對於環境資源的貢獻。
圍繞汙染治理行業的發展目標、行業監管、融資方式、資金補償等,一係列相關政策密集出台。其中,《關於推進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試點相關工作的通知》聚焦重點行業,推進基礎設施REITs試點工作,進一步創新投融資機製,有效盤活存量資產,促進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水電氣熱等市政工程以及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固廢危廢處理等污染治理項目位列其中。
打造治水高地
2020年,我國著力打好碧水保衛戰,深入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規範化建設。全國10638個農村“千噸萬人”水源地全部完成保護區劃定;全國共計新建汙水收集處理設施3.9萬個;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消除比例達98.2%。
以我國水務行業體量最大的上市公司北控水務為例,其在江蘇宜興以全域打包、城鄉一體化、廠網一體化的模式,為當地提供一攬子管家服務,以BOT方式建設8座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水量19.5萬噸;新建管網約2000公裏、存量管網約2449公里;新建及運營維護2960個自然村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為未來環境治理的新業態打開了思路;在福建福州鼓台中心區水系綜合治理PPP項目,治理包括鼓樓與台江的所有內河及左海、西湖兩內湖及串珠公園,該項目曆經短短250天,率先實現福州“黑臭”消除效果,並利用福州良好的自然山水資源優勢,結合每條河道特點,打造出生動、多樣的河道濕地景觀,促進城市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北控水務表示,環境產業的重要使命是實現環境價值轉換,將原來的黑臭水體與污水廠等城市負資產轉化為支撐城市社會經濟發展與滿足市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正資產。
政策變革驅動產業快速發展,將成為“十四五”期間我國水務行業的一大發展趨勢。作為行業龍頭企業,北控水務致力於成為政策與產業良性互動的參與者和受益者。據悉,其在京津冀地區布局了白洋澱流域、北京城市副中心、新航城、冬奧會四大治水高地,根據每個治水高地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展開治理。
北控水務相關負責人指出,新階段提出了新的發展需求,環境產業的發展也需要新突破。與社會公用事業其他領域的高質量發展相比,環境產業仍有較大局限性,要踐行環境產業新階段的發展內涵,就要改變環境產業的發展方式,從碎片化發展轉變為係統性發展,從粗放型發展轉變為精益型發展,從消耗型發展轉變為價值型發展,從封閉型發展轉變為共創型發展。
打贏藍天保衛戰
生態環境部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繼續開展秋冬季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和藍天保衛戰秋冬季監督幫扶,基本完成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的平原地區生活和冬季取暖散煤替代。對“散亂汙”企業進行“動態清零”,嚴格秸稈露天焚燒管控,推進露天礦山綜合整治、揚塵綜合治理。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例提高到87%,超過84.5%的目標。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濃度比2015年下降28.8%,超過18%的目標。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比2015年下降18.8%,超額完成“十三五”期間下降18%的目標。
生態環境部持續推進全國碳市場製度體系建設,啟動編製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加快推動《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條例》立法進程。2020年底,生態環境部出台全國碳市場配額分配方案,根據配額分配方法,對2019年至2020年配額實行全部免費分配,並采用基準法核算重點排放單位所擁有機組的配額量。重點排放單位的配額量為其所擁有各類機組配額量的總和。
2011年以來,國家在7個省市開展了碳排放權交易試點,截至今年3月,共覆蓋20多個行業,近3000家重點排放企業,累計覆蓋4.4億噸碳排放量,累計成交金額約104.7億元,是全球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市場。
碳排放數據是碳市場交易的基礎,智慧環保助力碳排放權交易。對此,首創證券研報指出,智慧環保、環保信息化等措施,可以更好完成碳排放數據檢測與監測功能。智慧環保以數據運營為根本,運用物聯網技術,通過“獲取-分析-利用”三個步驟實現碳排放數據的檢測與監測。其中,由物聯網感知層獲取實時數據,平台層進行數據融合與分析,應用層實現具體應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