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 | 北控水務冒建華: 水污染處理輕資產模式詳解 2021-09-04



“累計為全球貢獻水資源43,994,894,089噸。”,北控水務集團官網首頁這組動態數據十分醒目。據了解,目前北控水務在全球擁有1334座水廠和污水處理設施,參與治理了30多個項目,流域綜合治理面積達7000多平方公里。
近年來北控水務向輕資產方向轉型,水處理規模不斷擴大,已發展為集產業投資、設計、建設、運營、技術服務與資本運作為一體的專業化水務環境綜合服務商。
北控水務的輕資產商業模式是如何推進的?環境友好型污水處理廠是怎樣打造的?鄉村水污染治理業務與城鎮業務有何不同?供水、污水處理、水環境治理等不同業務之間怎樣協同發展?《華夏時報》記者專訪了北控水務集團副總裁冒建華,深度交流了關於北控水務當下的業務發展,與對未來的展望。
《華夏時報》:當前北控水務的業務板塊有哪些?各個板塊有什麼優勢?
冒建華:北控水務現在業務板塊是“兩主多專”,也就是“2+8”,兩個主營業務是城鎮水務和水環境綜合治理,多專包括了水務業務、水環境綜合治理、環衛及固廢、海外業務、科技服務、金融服務、清潔能源等。這幾大板塊各有特點,北控水務擁有目前國內體量最大的水務板塊業務,遍布全國31個省份。
《華夏時報》:鄉鎮水污染治理業務面臨哪些挑戰?
冒建華:我們起步比較早,2017年我們與宜興市政府簽約的宜興農村治汙和管網PPP項目,是目前國內最大的農村分散式治污項目和盤活存量管網資產項目,也是當前國內農村污水處理體量最大、建設速度最快、實施效果最優的項目之一。我們在這裏提供全面覆蓋終端農戶、城鄉管網、市政水廠的污水領域全產業鏈服務,真正實現了宜興污水領域的廠網一體化、城鄉一體化,希望這個項目最終形成“村污治理模式突破”,推廣至全國。從鄉鎮污水治理行業整體來看,現有一些機製限製了規模化發展,比如付費機製,而技術的不成熟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盈利的可持續。目前行業內運行良好的鄉村污水治理項目並不多,究其原因有該模式本身以設備為主的特點,也有技術欠成熟的問題,後續應該從行業標準、產品標準化、商業模式等方面開展更系統的工作。
《華夏時報》:近年來北控水務向輕資產方向轉型,轉型的目的是什麼?具體模式是什麼?
冒建華:轉型輕資產有幾方面的因素:第一是市場格局發生改變,從2019年到現在,省級平台公司、省會城市平台公司如雨後春筍般崛起。第二是各大央企普遍涉足水污染治理領域。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北控水務必須找到很合適的位置。以前我們有投資優勢、專業優勢、國企身份優勢,隨著行業環境的變化,現在核心是能力優勢,整體解決方案是關鍵抓手。
央企能施工,能投資,但運營能力未必是最擅長的,而我們可以與之形成互補。對於地方國資來說,我們可以合作,地方平台企業可能缺乏一個係統的體系來解決項目的所有問題,而北控水務有基於城市級的水污染治理整體方案策劃能力、規劃能力,借助技術產品化、產品標準化賦能地方平台。
《華夏時報》:從供水到污水處理,再到水環境綜合治理,北控水務往往承接的是綜合性項目,如何協調這些不同板塊的業務?
冒建華:環保領域更多的是資源和資產的配置。資源的配置體現在供水、污水、再生水及流域環境業務方面,通過資源的優化配置和處理之後,能夠保證城市水環境達標,市民用水需求得到滿足。而建設污水處理廠、自來水廠,以及做河道生態治理,需要的是資產配置。
我們的頂層設計體系,實際上是把這些問題綜合在其中,共同解決,它不僅僅是一個技術方案,還包括了投融資和資產管理。以我們在洛陽的業務為例,第一件事情是收購它污水處理的資產,第二件事情是入股自來水廠,第三是新建了一條引水管線,就是洛陽的固縣引水工程,用一條近140公里的引水管線把固縣水庫和自來水廠連接起來,最後做了洛河的綜合治理,這幾件事情看似相關性不強,但怎麼組合到一起其實是一個資產優化的概念。
《華夏時報》:資源和資產優化是隻能解決其中一個環節的問題,還是能改善整個局麵?
冒建華:我們首先想辦法解決的是頂層設計,所謂頂層設計就是存量盤活,這個本身也是北控水務的原創。我們的北控水務研究院再根據政府的各種需求,把它整合成技術方案,並持續做數據分析,挖掘其中的價值。
《華夏時報》:北控水務在寧夏銀川打造了一個花園式的污水處理廠,從傳統的污水廠到花園式的污水廠有什麼發展曆程?有哪些創新?
冒建華:銀川是塞上湖城、黃河屏障。我們首先通過大數據把這座城市所有的熱點關鍵詞做了彙總分析,發現銀川人對身體健康和親子活動這兩件事情感興趣的程度是最高的。然後我們會考慮地理位置,銀川市第一再生水廠的位置跟中心城區大概有10公里的距離,之後我們把銀川的整個城區調研了一遍,發現銀川城市建設其實很好,但是體育設施不足,開放球場幾乎沒有。
我們就想在這裏設計一個包含體育、休閑等元素的生活場景。比如足球場、籃球場、科普展館、親子設施等,還有一些配套設施,如免費充電樁等,這個生活場景可以滿足全家人的體驗需求。
因為球場建設在污水廠的頂上,而污水是有溫度的,基本在10度以上,這樣即使是冬季,草皮綠的時間會比普通球場長得多。這就形成了一個半地下水廠加地上公園,既可以節省土地,又沒有鄰避效應,實際上就可以把它作為城市公共設施的一部分來考慮,是滿足居民美好生活的一個選擇。
《華夏時報》:現在這個項目的進展怎樣?大概什麼時候會全部運營?周圍地塊一般是什麼用途?
冒建華:作為銀川市首家實現污水循環再利用的民生工程,銀川市第一再生水廠項目目前進入綠化和開始通水階段,預計年底項目基本完工。水廠旁邊有一個熱電廠,這樣污水處理廠的再生水可以直接就近處理。周邊地塊還包括了工業園區和居民區。這個項目主要承擔的功能就是把原來銀川分布在城中心的污水廠關停,改善周邊環境,這個項目可以削減排入河道污染物總量,助力銀川市生態文明建設。
《華夏時報》:今年我國提出了“碳中和”“碳達峰”的目標,北控水務在消耗能源的同時也在生產能源,兩者之間怎樣協同?有何設計和措施來進行降碳?
冒建華:對於水處理或者環保行業來說,主要是協助別的行業去減排,水廠一定要完善好管網,產生協同效應。
污水處理廠目前除了能耗以外,還有溫室氣體排放,比如甲烷和氧化亞氮,甲烷大概是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效應25倍,氧化亞氮大概是300倍,目前這兩種氣體還沒有作為重點考核指標。
我們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做好節能降耗、管好溫室氣體排放,長期來看,污水廠既要關注出水達標,也要關注溫室氣體排放,我們行業依然任重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