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 | 北控水務餘杭塘河流域水環境項目:匠心打造,讓“治水”變“智水” 2021-10-28










一段3公里長的城市河道,為什麼放了20多萬隻河蚌?一座廢棄的礦山,是怎麼變成公園的?花園式地下水廠,如何降低噪聲和臭氣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今天上午,由北控水務集團主辦的“匠心和美,鏡頭下的綠色餘杭”媒體采風活動在餘杭塘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舉行,邀請媒體現場揭曉這些問題的答案。
杭州市餘杭區治水辦、餘杭區城市管理局、杭州市未來科技城管委會相關領導,北控水務東部大區總經理周旭輝、東部大區人力資源總監龍小兵等嘉賓共同見證了餘杭塘河的全新蛻變。
據周旭輝介紹,自2018年項目中標以來,北控水務發揮整體優勢,負責餘杭塘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的投資、技術、建設、運營等項目全周期工作。截至今年,項目已完成建設任務,全部進入運營期。
“餘杭塘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統籌了‘廠、網、河、岸、人’的全部要素,整合了城市管網提質、生態岸線打造、水體生態修複、鄰利效應營造、山體步道建設、水系智慧調度、環保教育展示、人居空間拓展等多種措施,為餘杭區未來科技城打造一個綜合性的基礎設施和高品質的城市生態空間。”
流域水環境智慧化運維,助力城市智能化發展
餘杭塘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位於杭州市餘杭區未來科技城,總投資23.5億元,包括餘杭塘河河道綜合整治、南片水系綜合整治、餘杭污水處理廠建設四期和鳳凰山山體公園建設四個子項,為浙江省最大最綜合的水環境綜合整治PPP項目。
項目積極響應環太湖流域水環境治理需求,滿足高標準的水質排放要求,實現水處理系統的提質增效。
經過綜合整治,流域內河道主要斷面已達到地表水V類標準以上,其中部分河道水質斷面達到地表Ⅳ類標準以上,水生態系統逐漸恢複,形成水清岸綠的生態景象,並獲得2019年度浙江省“美麗河湖”稱號、“杭州市最美綠道”以及杭州市優秀園林綠化工程等多項榮譽。
以績效為核心的智慧化運維管控、“政府+企業+公眾”三位一體聯合共治機製、監測數據與網站、微信公眾號、APP、智慧河長牌等終端無縫銜接,為餘杭塘河流域水環境運行的全面感知、在線監測、風險預警及運行調度賦予智慧大腦,刷新“廠、網、河”等一體化運維管理的時代新高。
據周旭輝介紹,“廠、網、河”系統聯控能有效控制溢流污染。“前端分散溢流+分流、調蓄+排澇能力提升”的係統思路很好地在短時間內解決了老城區的污染溢流問題,末端1.6kmDN3000大直徑管道,不僅可為城市行洪期間的錯峰排澇預留10400m³調蓄空間,還能與13座智能分流井、污水處理廠、河道、管網形成高效的“廠、網、河”智慧聯動控制。
而水環境智慧運營管控平台的建設,又能為流域水環境管理提供系統化、精細化、科學化的管理工具,將調度方案、運維費用與績效考核全面掛鉤,解決多專業交叉、多設施交叉的高複雜性問題,全面提升項目全生命周期的運維能力與管理水平,成為餘杭智慧城市建設中水務板塊的新突破,助力城市智能化水平的發展。
餘杭塘河城管驛站,暖心便民新服務
北控水務在餘杭塘河負責的整治河道長度8340米,工程主要建設內容為駁岸改造、綜合管線建設、橋梁建設、景觀綠化及配套設施工程等,沿線建設了兩座城管驛站,融合城市管理、黨群建設等多種元素,於2020年11月對公眾開放。
城管驛站為環衛、執法、停車收費、市政、綠化、河道等從事城市管理工作的一線人員提供服務。
站內除休閑桌椅、空調、冰箱、微波爐、飲水機等硬件設施外,還提供有醫藥箱、手機充電設備、報紙刊物、針線盒等服務配套。
驛站還成立了黨建聯盟,融合了北控水務、未來科技城等黨建資源,發揮基層黨支部的戰鬥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積極為環衛工人和廣大市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
南片水系河道,展示治水新技術
南片水系綜合整治子項包含新橋港、紅衛港等22條河道,整治流域面積約為24.76km²,工程主要內容為老餘杭城區排水系統改造、生態修複、活水和智慧水務工程。
新橋港、紅衛港是南片水係綜合整治子項位於餘杭區未來科技城內的重要河道,沿岸有省委黨校、海創園、阿裏巴巴等重要園區。
治理之前,新橋港、紅衛港水質渾濁,海創路斷面連續超標,水質常年為劣V類。
北控水務作為餘杭塘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的牽頭單位,全力服務於未來科技城水環境提升,依托豐富的河湖治理經驗,采用無人船監測技術對新橋港、紅衛港等水質、底泥、河道排口等情況進行了系統調研,在此基礎上甄選出水生態修複及生物鏈靶向治水技術,充分利用水生植物、微生物、微藻、河蚌、魚類等構建的生物鏈逐步淨化水體。
經過3個月的治理,2021年4月初,新橋港、紅衛港主要斷面水質持續好轉,河蚌為主的生物鏈靶向治理技術開始發揮作用,經未來科技城管委會委托第三方檢測單位檢測,水質長期維持Ⅳ類水質,治理效果顯著。
活動現場,無人船在新港橋附近河麵巡查。據介紹,無人船搭載COD、氨氮、總磷、總氮流動注射分析儀,能夠獲取各項水質指標與水質沿程分布情況,初步查明污染指標及污染源分布情況。
工作人員還展示了項目的生態治水新技術,河道中打撈出的河蚌引來現場媒體們的關注。“沒想到景觀河道裏,竟然還可以養殖出產珍珠的河蚌。更沒想到的是,小小的河蚌既能淨化水質,又能提升經濟效益,真是兩全其美!”
鳳凰山公園,新顏述說新故事
鳳凰山公園子項總用地面積37.3萬㎡,工程主要建設內容為公園基礎設施、綜合管線、景觀建築、園林綠化以及其他配套附屬工程等。
鳳凰山原來存在多個采礦廢棄區,項目根據場地現狀,結合民生需求,遵循“自然溯源、需求疊加”特色,對采礦區加以改造和綜合利用。
據了解,公園原始地形受采礦影響,部分山體山石易滑落,不宜在山體建設遊步道,又因采礦區較深,與其他區域形成較高落差。為方便群眾遊覽,項目沿東部的采礦區山體建設一座長數百米的架空棧橋,棧橋作為連接東、西兩塊山體的紐帶,在不破壞山體自然資源的基礎上,既滿足了山體間高差上的銜接,又滿足了全程無台階的遊覽體驗。
同時,將采礦的平地山穀覆綠,打造成花海景觀,有的礦坑打造成為草坪區,有的成了樹林穿越區,滿足不同遊客的休閑功能需要。
值得一提的是,棧橋欄杆被設計為兼顧遊覽安全性和觀感通透性的鋼化玻璃。夜晚,棧橋上有變色燈帶隱藏在欄杆扶手內,遊客能置身其中,感受夜間觀景體驗。如今,這座玻璃棧橋已成為遠近知名的“網紅打卡地”。
花園式地下水廠,提升城市環境正資產
餘杭污水處理廠建設四期子項主要建設有一座規模15萬m³/d的地下式污水處理廠。目前該地下式污水處理廠已進入商業運營階段,這也是餘杭區第一座全地下式污水處理廠。
水廠結合海綿城市理念,地面上將打造一座生態公園,經過處理後的再生水,將作為生態公園的景觀和綠化用水,在廠區內部形成地上地下的生態平衡和循環利用。
同時,再生水還用於補充周邊河道生態需水,恢複河道環境,形成穩定的自然生態群落,提升物種多樣性。
水廠建成後,消減區域的污染排放量,污水處理設施置於地下,降低噪聲和臭氣對周邊環境的影響,水廠內的環保教育展廳將引導周邊居民提升環保意識。
據了解,公園內廠區綜合樓的建設更是秉承了生態環保的理念,並獲得綠色建築三星級認證,廠區利用光伏技術發電,為廠區照明提供用電;利用水源熱泵技術,提取污水中的熱能用於廠區的製冷供暖,建設低能耗、資源循環利用的智慧廠區。
青山靜水滿匠心。4年的時間,經過北控水務集團的運營,古老的餘杭塘河煥發著生態新韻。通過流域水質的全面改善,餘杭塘河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PPP項目逐步構建了水體中穩定的生態群落系統,形成了親近自然的濱水景觀,創建了綠水青山、水清岸綠、水城共融的宜居生態生活和諧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