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控水务是北控集团旗下专注于水资源循环利用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旗舰企业, 北控水务是中国最大的城市投资建设与运营服务商,北控水务位列中国企业500强第157名;北控水务作为一家综合性、全产业链、领先的专业化水务环境综合服务商,产业投资、设计、建设、运营、技术服务与资本运作为一体,总资产、总收入和水处理规模位居国内行业第一位。陕西旬阳县的环卫一体化项目从过去一个扫把一把锹,手推小车跑断肠到如今一些道路清扫车、垃圾清运车等机械化设备的加入,环卫工作其实尚未
新闻详情
News detail

中国政协报 | 环卫走向“智慧化” 2016-11-10

陕西旬阳县的环卫一体化项目

从过去“一个扫把一把锹,手推小车跑断肠”到如今一些道路清扫车、垃圾清运车等机械化设备的加入,环卫工作其实尚未与“脏、乱、杂、科技程度低”等描述脱离。“人多、面广、事杂”更是环卫管理工作最显著的特点。
如何配置众多的环卫资源,让它们优化组合一直是环卫部门关注的焦点。尤其随着城市规模日益扩大、垃圾生产量日益增多,人们对于周边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可以想象,环卫管理面临的挑战也将成倍增加。
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在我国,城市垃圾从产生到处置的全过程管理中,收集和运输的费用约占总费用的60%-80%。这表明,如果通过科学管理,将收运系统进行合理优化将对环卫产业乃至整个社会产生重大意义。
然而,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在垃圾管理中,主要精力大多放在垃圾的末端处理处置(如垃圾填埋、垃圾焚烧)上,对于垃圾收运系统方面的研究相对滞后,存在前端收集容器、垃圾转运站选址较为盲目,建设规模不匹配,人力、物力资源浪费,监管考核难等一列管理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如何优化环卫管理?在近日召开的第一届中国智慧环卫高峰论坛上,业内专家与相关企业认为必须在“智慧环卫”中寻找答案。

智慧环卫不仅是监控

何为“智慧环卫”?北控水务集团副总裁、北控环境投资(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崔健给出一个概念———“就是要运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和信息化手段,通过对环卫项目运营过程中人、物、事件的智能化管理,实现运营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标准化。”

听起来似乎很抽象,用一个例子说明更为简单。

在河北省辛集市,环卫工作涉及市级13条主要道路、近597万平方米的区域,管理着生活垃圾中转站3座、公厕23座、果皮箱3950个、垃圾压缩运输转运、机械化保洁、洒水以及电动车辆作业等各类环卫机械设备107台,各类环卫员工820人。这些人、财、物的复杂管理无疑考验着管理者的能力与智慧。

近年来,辛集市逐步引入了智慧环卫系统,不仅将作业车辆上全部安装了GPS监控和车载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垃圾收集、车辆行走路线、行驶速度、清运次数、工作量、单车油耗的实时监控;还通过分析数据,不断优化车辆运行路线,降低运行成本;通过实时影像,随时掌控重点部位的作业、安全等情况,及时发现问题隐患;对于环卫人员,系统配置了卡片机,可了解人员动态,并具有求救功能,发生危险时,公司可以及时做出救援;通过建立互动平台,系统可即时采集、转办、处理人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如此设置下来,“智慧环卫”的基本构架初步形成,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不过,在业界人士看来,这仅是智慧环卫的初步应用。

崔健指出,完善的智慧环卫系统未来应该不仅包括环卫资源的优化调配,环卫设施的安全、达标监控运行;还应在城乡环卫发展规划、城市决策辅助等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比如,可以通过与天气预报联动,提供恶劣天气下(如台风、暴雨、暴雪、冰冻等)的应急处置方案,在应对重大活动、突发事件等方面提供基础数据和辅助决策支持。即使在目前推进较为缓慢的垃圾分类工作中,智慧环卫系统也能有所作为。

“通过智慧环卫,我们今后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垃圾产生量和成分进行分析和预测,不仅优化垃圾收运物流、环卫设施的布局,还可以针对垃圾源头建立评价打分机制。对于分类做得比较好的居民或楼宇用分数进行奖励,抵扣物业费用或者兑换一些小礼品。”北控水务集团总监、北控环境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海林向记者解释,“技术其实已经成熟,主要问题在于回收成本,但这是发展方向。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先把平台、系统建立起来,逐步收集、分析数据,再不断调试,最终纳入智慧城市数据的综合利用之中。”

千亿市场吸引众多企业“跑马圈地”

其实,对于众多企业而言,智能环卫如此受到青睐不仅是企业优化管理、降低成本的需要,更是目前监管日益严格、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选择。

据中科院院士、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平文介绍,我国环卫产业其实经过三个发展阶段:2000年以前,主要是政府行政主导,环卫事业单位实施,市场规模极小;从2000年起到2010年,进入小规模市场化阶段,部分地区通过招标,引入社会资本进入环卫行业;到了2010年后,随着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大幕正全面开启,上海、福建、北京、天津、江西……越来越多的省市出台了将环卫作业推向市场的政策,一大批环卫作业市场化项目加速落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众多企业开始“抢滩登陆”

数据显示,仅2015年,我国城市道路清扫、垃圾清运、公厕管理市场规模合计就达1250亿元。到2020年,环卫产业(含环卫装备、环卫服务、垃圾处理)总规模预计将超过2000亿元,且市场化率将由如今的15%提升至50%以上。

“未来3年-5年将是环卫行业‘跑马圈地’的关键时期。”这成为业内的普遍共识,而利用“智慧环卫”发展脱颖而出就成为众多企业的选择。

据记者了解,仅2015年初,诸如北京环卫工程集团、福建龙马环卫、启迪桑德等企业就相继签约多个环卫服务项目。一些过去未曾涉足环卫领域的企业也看到了环卫产业的市场前景。

2015年7月,在全国污水处理市场占据较大市场份额的北控水务集团就专门成立了北控环境投资(中国)有限公司,依托其品牌实力以及在城市运营和公用事业领域的管理经验,提供专业固废和环卫服务业务。据悉,截至目前,已与国内20多个市(区、县)签署环卫业务一体化服务协议,环卫服务项目总合同额达数十亿元。

呼吁共享在传承中发展

虽然整个业界对智慧环卫充满期待与憧憬,但各位专家也深知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

在会上,苏州环卫处代表分享了苏州环卫信息化建设的经验,“苏州信息化从2008年建设至今已有8年,先后完成了19个信息系统,共投入2657万元,包括环卫管理系统建设、车载GPS终端及转运站视频项目,建筑垃圾智能化监管平台软件项目等。”

在与会者为苏州取得的成绩与经验表示钦佩的同时,报告者也坦言,“这一过程也需要冷静思考,因为苏州市环卫8年来的收益却远没有达到预期。我们在这里把多年积累的数据分享出来就是希望作为一个‘试水者’给后来者提供参考信息、为共同发展环卫信息化提供数据参考。”

发言引起了在场专家和学者深思———投入和产出的不平衡是因为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导致功能的割裂现象严重?还是未充分挖掘数据导致信息化浮于表面?抑或是多个系统存在功能重复导致建设费用过高?
“普遍来说,目前行业内信息孤岛现象严重。”中国城市卫生协会智慧环卫专委会主任曹曼一针见血地指出智慧环卫面临的首要问题。“不仅在企业内部,企业之间、跨界之间都存在信息交换和共享的问题。企业、集团、地方政府进入了信息化的死胡同,数据权属也成为互联网化和数据共享的瓶颈。”

曹曼认为,智慧环卫必须以“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为基础,以数据流为抓手,以网络平台为工具,以全产业链管控为手段,将资源充分利用。

在中国城市环境卫生协会理事长肖家保看来,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对待垃圾的态度其实是一面镜子。尤其在现阶段,对“互联网+”与垃圾关系的研究,意义远远高于环卫工作本身。因此,智慧环卫要建立在开放的互联网思维上,通过构建一个“共有、共享、共治”的智慧云平台,形成一种“共赢”和“多赢”的思维;同时,还要重视典型案例的作用,挖掘不仅限于环卫行业的优秀模式,用各行业的成功经验打开视野。

面对众多资本和新兴业态希望在环卫行业“抢滩登陆”的发展趋势,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市容环境管理处处长杨宏毅提醒,在进入智慧环卫市场时,一定要处理好三个关系:
“首先了解环卫行业到底需要什么——即‘处理好供给和需求的关系’。比如提供智慧化信息服务的企业要首先弄清楚垃圾处理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哪些可能成为经营性项目,各阶段存在不同的处理环节和管理层次;其次处理好‘存量和增量的关系’,比如如何处理那些已经存在的废品回收系统,要在运用好已有系统的基础上,让智慧环卫发展得更加理性;同时要处理好‘传承和发展的关系’。要明白环卫行业既有代表着优良传统的“时传祥环卫精神”的扫路工群体,也有代表着国际高端行业发展的3A级垃圾焚烧处理设施,新进入这个行业的企业应对此有基本认识,让‘智慧环卫’在传承中得到发展。”

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