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話“雙碳” | 北控水務的探索與實踐 2021-09-29




“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一劃時代戰略的確立,深刻影響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模式與道路,快速推進加快我國向綠色、高效發展的轉變。
9月28日至29日,2021(第三屆)中國城市水環境與水生態發展大會在吉林長春舉行。圍繞本次大會主題 “城市水循環與碳中和”,北控水務重磅發聲,系統詮釋水務環境產業新方向、新機遇和新發展。來自政府部門、水分會委員、企業代表,及全國各地從事水環境與水生態產學研的專家學者和工程技術人員等參加大會。
★ 環境產業★
向左降碳增效 向右韌性協同
北控水務執行總裁李力受邀在大會“思享薈”主環節中,作《雙碳時代,環境產業:向左和向右》主題發言,著重闡述了“雙碳”大時代背景下,以水務行業為主體的環境產業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深度思考與探索實踐。
“污水處理行業碳排放量僅占全社會總排放量的1-2%,水務行業應該選擇躺平?還是選擇承擔更大的擔當與責任?”李力在開篇提出這一行業的問題。拋磚引玉,他提出了向左減排降碳的應對策略與向右韌性協同的適應策略。
李力表示,“向左”我們積極應對,水務行業應以水廠為主戰場全面發力,首先要做好水廠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量核算工作,並指出水廠建設過程的一次性溫室氣體排放量雖最高,但在全生命期中的占比僅為12%,而當下水廠的最大碳排放單元其實是電耗(占比47%)與直接溫室氣體排放(占比41%)。
隻有抓住碳排放的核心與重點,才能讓減排降碳措施有的放矢,通過技術與管理的革新,節能降耗與資源利用,實現1-2%的碳減排目標;
以水廠為原點線性延伸,前至化糞池、管網,後至污泥、尾水、直排污水等環節,逐步擴展至2-5%的碳減排能力,實現水系統的提質增效;
通過水流域提升進一步擴大面上影響,“廠網河”拓展至“山水林田湖草冰”,從而擴大到5-8%的碳減排影響;
作為城市的重要“血管”,城市水循環系統不僅在實現碳中和的進程中有切實需求和規模潛力,其本身的實踐還將對其他領域和行業起到示範、引領及推動作用,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據測算,通過跨行業間協同,水務行業可實現點、線、面、體四個維度的社會責任跨越,為五大行業賦能,進一步挖掘8-12%的碳減排潛力。
李力指出,即使成功采取了嚴格的溫室氣體控制措施,全社會實現近零排放,但氣候變化的慣性已然,可能無法短時間“刹車”,我們也應向右做出主動適應、韌性協同的準備。以水務行業為例,需進一步夯實保障、提升系統韌性,重新配置社會和生態系統以適應未來更大的不確定性。李力還系統介紹了北控水務“多源供水、 韌性排水、 生態淨水、智慧管理”的韌性協同四大理念與技術措施:即再生水構建水量穩定、水質可控的城市第二水源;強化源頭末端節點,構建韌性排水系統;打造河湖生態系統彈性淨水體系;采用智慧管控提升系統運行效能。
最後,李力強調,“雙碳”時代水務環境產業需要兩手發力、左右開弓,反對冒險主義、機會主義式的內卷,也應杜絕保守主義、投降主義式的躺平。
★ 實踐分享★
推動污水處理全生命周期減碳增效
在水資源綜合利用與碳中和專題論壇上,集團產品中心總經理安瑩玉作《污水處理全生命周期碳減排方案的思考與實踐》主題報告。該報告對污水處理廠全生命周期內的碳減排環節進行了深刻剖析,倡議行業共同努力用科學認知引導政治共識。
安瑩玉介紹了國際一系列先進的碳減排案例,如阿姆斯特丹西污水廠等,分享了其在污泥協同焚燒、智能傳感控制N2O減排、DHV好氧顆粒污泥工藝、光伏太陽能利用、氮磷回收等方面的成功碳減排措施,值得國內同行吸收借鑒。她闡述了污水處理系統全流程全周期的碳減排核算範圍及核算方法。在此基礎上,針對污水處理廠內、外兩個維度分別提出了四個減排方向,通過污水處理廠內的節能降耗、新工藝開發、建設節材應用等環節,實現不同程度的碳減排。
最後,安瑩玉分享了北控水務國內外的優秀案例,如馬來西亞潘岱Ⅱ期污水處理廠、洛陽瀍東污水處理廠、北京稻香地下再生水廠、青島膠南污水處理廠等,分別在雨水及再生水利用、泥厭氧消化發電、污泥堆肥、污泥協同焚燒、水源熱泵利用及光伏發電等方面的廣泛應用,生動展示了北控水務已取得的良好成績,彰顯了北控水務在碳減排領域積極樂觀的態度及未來繼續引領行業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堅定決心。
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是一項任重道遠的事業,更加需要通過整體力量推進,通過在空間、生態、資源、生活等各類場景融入“綠色優先”的理念,優化現有經濟體系,真正形成高質量發展格局。在此大背景下,北控水務將致力於科技研發和新技術推廣,持續打造卓越運營能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資源高效利用和綠色低碳發展的基礎之上,全面助力“雙碳”目標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