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News detail
「綠色明珠」妝點美麗鄉村——北控水務農村污水人工濕地實踐 2021-08-17








在前兩期的系列文章中,我們介紹了處理規模都在萬噸級以上的人工濕地案例,本期,我們將介紹“迷你”濕地案例,通過聚點成面,為客戶提供適合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綠色解決方案。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是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的重要內容,更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重要抓手。我國農村污水具有“分布散、水量小、波動大”的特點,導致農村污水處理存在“噸水成本高、值守管理難、穩定排放難”三大難點。人工濕地作為一種能耗藥耗低、日常可無人值守的自然污水處理技術,能夠很好地應對噸水成本高、值守管理難兩個難點,同時融入鄉村生態景觀,化解鄰避效應。但由於技術發展初期建設管理水平參差不齊,其出水水質穩定性曾存在一定爭議。
北控水務將傳統污水處理運營經驗與生態工程理論相結合,形成了針對農村污水處理的濕地解決方案,穩水質、集約化、公園化等特色悉數呈現,實現上百個人工濕地站點的穩定達標,為譜寫美麗鄉村新篇章貢獻了北控力量。其中,北控水務在廣東鶴山和北京大興的兩個村鎮項目,不僅一南一北各具特色,處理模式也頗具代表性。
鶴山市農村污水治理一期項目
“灰綠結合”的農村小微濕地站點群
城鄉一體化治理,提升居民獲得感
2016年起,北控水務受鶴山市水務局委托,陸續開展鶴山市污水處理、水環境治理及農村污水治理等工作。其中,鶴山市農村污水治理一期項目覆蓋全市10個鎮155個村莊,新建98個站點,單個站點處理規模為5~80 m³/d,總規模3040m³/d,服務常住人口4.8萬人。
在鶴山市水務水環境提升的過程中,鶴山市水務局和北控水務團隊都十分注重環境保護的城鄉一體化原則,全面提升城鄉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鶴山市農村污水治理項目與鶴山沙坪河流域城區段治理同步推進,能夠有效減少進入沙坪河的污染負荷,更重要的是,保護了上百個鄉村的人居環境,使村民門前屋後的小溪池塘恢復清澈。
“灰綠結合”處理模式,融入鄉村公共空間
結合廣東農村人口密集、村內公共設施用地面積較小、居民喜歡聚集到公共區域活動的特點,污水處理站點采用“灰綠結合”的處理模式。工藝流程為“調節水解+接觸氧化+人工濕地”,通過廠站空間合理配置,以及濕地植物優選與精細配置,使處理站點緊湊且顏值高,保證了公共區域的品質。
人工濕地在站點中承擔著深度淨化、提升出水達標穩定性和優化站點景觀風貌的功能。濕地噸水占地面積0.5~2m²,采用中高負荷水平潛流濕地工藝。在濕地的助力下,項目所有站點出水水質100%達到廣東地標《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排放標準》(DB44/2208-2019)二級標準,其中COD、氨氮指標可達GB18918-2002的一級A標準。
“灰綠互補”靈活運營,保障係統低碳運行
“灰綠互補”靈活運營,保障係統低碳運行
“灰綠結合”的工藝模式提升了係統運行靈活度,從而實現項目最大程度的低碳運營。農村污水產生量受人員流動影響,常出現季節性低水量。此時,可以適當降低站點生化段的曝氣量和藥劑投加量,更多地發揮人工濕地的淨化作用,減少污水處理的碳足跡。
以太平村站點為例,站點設計規模為25 m³/d,但在非節假日的旱季,平均進水量僅7.9 m³/d,為此,北控水務運營團隊制定了相應的低耗能運行策略,接觸氧化池處理得出水,經後續人工濕地處理後,各項指標進一步去除率達50%以上,氨氮去除率達91%,最終出水各項指標均達到一級A標準,其中主要指標達準Ⅳ類,而平均噸水電耗僅不足0.2度,實現了農村污水處理在低碳運行下的高標準排放。
如今,鶴山市全域農村污水治理已經推進到第三期,沙坪河流域眾多坑塘溪流水質得到了顯著提升。鄉村水生態環境的複興帶動了當地水文化發展更加興盛,一處處鮮花盛開的人工濕地也已成為鶴山鄉村人居環境的新地標。
以太平村站點為例,站點設計規模為25 m³/d,但在非節假日的旱季,平均進水量僅7.9 m³/d,為此,北控水務運營團隊制定了相應的低耗能運行策略,接觸氧化池處理得出水,經後續人工濕地處理後,各項指標進一步去除率達50%以上,氨氮去除率達91%,最終出水各項指標均達到一級A標準,其中主要指標達準Ⅳ類,而平均噸水電耗僅不足0.2度,實現了農村污水處理在低碳運行下的高標準排放。
如今,鶴山市全域農村污水治理已經推進到第三期,沙坪河流域眾多坑塘溪流水質得到了顯著提升。鄉村水生態環境的複興帶動了當地水文化發展更加興盛,一處處鮮花盛開的人工濕地也已成為鶴山鄉村人居環境的新地標。
北京市大興區前安定村農村污水處理項目
獨挑大梁的農村生活污水濕地
“純綠”處理,長效達標
與鶴山“灰綠結合”的處理模式不同,北京大興前安定村農村污水處理站點采取了人工濕地獨挑大梁的“純綠”處理模式。基於該村原有坑塘地形條件,北控水務及旗下北華中清采用了“預處理+垂直潛流濕地+表流濕地”的處理工藝,設計處理規模為40m³/d。其中,主要起淨化作用的是預處理單元及垂直潛流濕地單元,占地600m²。
充足的停留時間、合理的工藝設計、科學的運行機制,共同保障了這一“純綠”處理站點在華北氣候下的全年無堵塞穩定運行。人工濕地作為站點的主處理工藝,至今穩定運行,COD、氨氮、總磷平均去除率分別達到83%、90%、88%。項目出水執行北京農村污水地標二級A標準,在進水存在周期性高濃度衝擊的情況下,逐日達標率為100%,參照國標一級A水質標準,逐日達標率達到90%以上。
無曝氣不加藥,低碳標杆
人工濕地作為主工藝,無需曝氣與加藥,日常運行僅有提升泵站一項用電設備。此外,站點無人值守,僅需低頻率巡查維護。這一自然處理模式在節約成本的同時,也使該站點成為名副其實的低碳污水處理站點。
濕地內鬱鬱蔥蔥的蘆葦、黃昌蒲,花色繁多的濕生野花,與周邊的果園風光相映成趣。如果不是科普展牌的提示,人們路過時不會注意到處理站點的存在。而正是這片濕地在默默守護著前安定村的人居環境和周邊水體的環境質量。
千村萬戶千股水,點多面廣波動大;人工濕地挑大梁,水清景美惠民生。人工濕地作為一種低能耗、低成本、易維護、高效率的污水處理技術,為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提供了低碳足跡、高生態價值的綠色選項,也因此得到《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指導意見》等文件的提倡與推廣。
北控水務農村污水人工濕地產品的穩水質、集約化、公園化等優勢,在全國各地的實踐中已得到檢驗。未來,北控水務將不斷探索、優化與實踐農村水治理,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質的農村污水人工濕地解決方案。
千村萬戶千股水,點多面廣波動大;人工濕地挑大梁,水清景美惠民生。人工濕地作為一種低能耗、低成本、易維護、高效率的污水處理技術,為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提供了低碳足跡、高生態價值的綠色選項,也因此得到《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指導意見》等文件的提倡與推廣。
北控水務農村污水人工濕地產品的穩水質、集約化、公園化等優勢,在全國各地的實踐中已得到檢驗。未來,北控水務將不斷探索、優化與實踐農村水治理,為客戶提供更加優質的農村污水人工濕地解決方案。